若说《杜十娘》与别不同之处仅在于突破了“大团圆”的喜剧结构模式,是一出“彻头彻尾之悲剧”(王国维《<红楼梦>评论》),那么它的意义在今天看来虽然是一目了然的,却未必更有深意。然而,冯梦龙的高明却不仅如此,《杜十娘》不仅写出了一个悲剧,通过细读,我们发现,它更是含蓄地揭示了悲剧的成因,而这成因绝不止于对负心汉李甲、对所谓的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压迫的揭露和批判,最令我们感到震撼的,莫过于杜十娘在这场悲剧之中自身所必须承担的“责任”,正是这一点显示出人物性格的复杂和丰富,也合情合理地解释了悲剧的必然性。 归纳起来,造成杜十娘最终绝望而自沉的悲剧根源或原因,主要在于“情真”与“心明”,二者共同作用,才使杜十娘“终归沉沦”。 杜十娘沦落风尘七年,“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”,而独倾心李甲,有托身之意、从良之志。当李甲像其他王孙公子一样资财耗尽时,杜十娘“见他手头愈短,心头愈热”,甚至不顾鸨母冷嘲热讽、权衡利弊,执意不肯离弃。当鸨母提出只要在十日内拿出三百两便可为十娘赎身时,杜十娘欣喜异常,当夜即劝李甲筹款赎身,长相厮守。李甲外出奔走,“分毫无获”,杜十娘拿出体己钱一百五十两,鼓励李甲勉力为之。当看到鸨母“似有悔意”时,杜十娘说道:“倘若妈妈失信不许, 仅此当然足以解释杜十娘在遭弃之后自绝生路的必然性——情感与精神的寄托无以为继,非死不足以解脱,但当我们反观作品时,却发现了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另一几乎同等重要的原因,或曰杜十娘性格的另一面——“心明”。 如前所述,杜十娘经历七年的风尘生涯,所见的情场浪子不在少数,他们与她们的关系不过是逢场作戏或一时迷恋,纵使“破家荡产”,也不过一时贪欢之举,绝无厮守之意。杜十娘作为风月场中的翘楚,对此自当司空见惯,而正是所处的环境使她即使心迷李甲,也难免出于本能地有所顾忌,并不对李甲赤诚以待。何以见得?只从小说中多处写到杜十娘在李甲手头拮据时每能轻易化解,却不使李甲清楚自己的财产情况便可看出。除了赎身所用的一百五十两之外,杜十娘又以“于姊妹中借得白银二十两”、“众姊妹合赠”五十两为由,一再地帮助李甲脱离困境,却始终不露声色,“不言箱中更有何物”。正因如此,才有了后来的“怒沉百宝箱”,李甲根本不知十娘资财丰厚。这一点正是杜十娘久经情场所形成的性格特征,但从客观上看,杜十娘的悲剧与此难脱干系。 我们知道,李甲之所以抛弃杜十娘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资财耗尽,无颜面对父亲,并非真愿以杜十娘换取千金之资。正是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,加上孙富出于小人之心而故作道德之言,才使本无主意的李甲心生抛弃之念。试想,设若李甲早知杜十娘箱中有百宝,还会为小人所惑吗?李甲几经奔走才凑足赎金,抱得美人归,若非无奈,岂肯相弃?当然,我并非为李甲的负心作辩护,起码他显然是用情不深、用心不坚,才会轻易辜负十娘恩情。十娘的心存顾忌,不肯对李甲坦诚相待,更是身处的环境所使然,无可非议。但不论如何,杜十娘的“心明”却是客观上导致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于是,在“情真”而遭弃、“心明”反自误(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确实如此)的双重作用下,杜十娘的悲剧就是势所必然的了! 正如 (责任编辑:吴晓祈) (责任编辑:朱捍卫) |